首页

国内sm网站在线观看

时间:2025-05-29 18:36:47 作者:“挖土豆”“做饭”算学时 江苏一高校创新劳动教育课堂 浏览量:37436

  中新网南京5月29日电 (张静 徐珊珊)劳作体验、指尖“雕刻”……连日来,在江苏科技大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“稼穑学堂”的田垄间,师生通过“泥土劳作”“厨房实战”“艺术创作”全流程实践,在田间地头感受劳动之美。

  该校劳动教育实践课的教学时数为28学时。学校规定,学生在大学四年的前七个学期,每学期至少要参加两次劳动实践。实践项目类别分为专业实习实训、志愿服务、社会调研、勤工助学四大类别。

学生通过动手实践,在劳动中播种希望、收获果实。江苏科技大学供图

  自2022年起,江苏科技大学设立“稼穑学堂”,开展“二十四节气与农事”系列主题活动、校园丰收节等。学生通过动手实践、出力流汗,在劳动中播种希望、收获果实,同时磨炼意志、锻炼自己。

  “先掀开表层的覆盖膜,再拔除茎叶,然后深挖土层……”课堂上,老师回顾种植土豆的技术要领,然后为大家示范挖土豆技巧。学生手持工具踏入田间,在老师的指导下翻土寻“宝”。

设在露天厨房的课堂。江苏科技大学供图

  “要让土豆丝脆而不生。”在田埂边的露天厨房里,老师现场演示从清洗、削皮到烹饪的全流程,手把手指导学生手持锅铲、控制火候。不仅于此,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,将普通的土豆雕刻成各种精美的作品,令人眼前一亮。

  “这样的劳动课‘真香’,这也是一场跨学科的美育实践,让我们收获满满。”来自江苏科技大学经管学院的一名学生说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【世界说】美国 “教师荒”再升级 美媒:又是缺乏教育支持的一年,我们的教室终将空无一人!

据了解,该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民族出版社联合出版,全书共16讲40余万字,全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,反映了“两个结合”特别是“第二个结合”的重大理论创新。该书即日起在全国发行。

各地增植补绿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

来自老挝的“00后”肖海仙是演绎者之一,目前就读于太原理工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。“我从初中时开始学习中文,因为一部中国动画片《熊出没》,让我对中文产生兴趣,到现在已学习8年时间。”肖海仙告诉记者,“多听、多写、多说”是她平时学习中文的“秘诀”,毕业后,她计划回到自己的国家,当一名中文老师或者翻译。

商品价格波动大,买家如何不吃“哑巴亏”?

沈忠祥少将逝世,曾参与围剿“二王”

国庆临近,记者在香港街头看到,香港多处已挂上国庆装饰,包括旗帜、灯饰等,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。(记者 温孟馨 刘轩廷 陈子彦)

夏秋航季 南方航空加密西安至深圳、沈阳等航班

换个身份,郑云龙见证了科学训练的发展,“6个孩子6个状态,在科研团队的帮助下,我们需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去调整训练计划”。他记得,以往传统的训练很容易强调“量”的累积,忽略了运动员的疲劳问题。而且,随着冰雪运动在我国迅速发展,训练的场地和器材也更加多样化,不仅能有四季滑雪场,保护气垫的使用也有助于运动员突破自我,“不变的是,过年回不了家”。夏天在成都,冬天在长白山和崇礼,一年四季,轨迹清晰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